新课标解读 | 信息科技、劳动独立为新科目

发布时间:2022-04-26 15:08:41

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,4月21日,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信息科技、劳动等16个课程标准(2022年版),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。

据悉,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、2011年制定颁布,此次修订顺应了新形势下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,教育需求从“有学上”到“上好学”的转向。

那么,此次新方案及新课标的发布,都有哪些主要变化呢?

一、注重学段衔接,跨学科主题学习

新课标的课程原则将更加注重各学段之间的衔接,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,强化课程协同育人能力,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

同时,新课标也将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,突出实践。

二、劳动、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

根据中央要求,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,劳动、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。

可以发现,劳动、综合实践活动占据了14%~18%的课时数,且要求每周均不少于1课时;信息科技则是在三至八年级独立开设。

原则上,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%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!

另外,一至九年级每学年学校有2周时间为机动时间,可用于集中安排劳动、科技文体活动等。

三、信息科技课程鼓励“做中学”“用中学”“创中学”

信息科技课程将围绕数据、算法、网络、信息处理、信息安全、人工智能等六条逻辑主线开展,围绕核心素养,包括信息意识、计算思维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、信息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。

一方面,要求从实践应用出发,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,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。

另一方面,创新教学方式,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,注重创真实情境,鼓励“做中学”“用中学”“创中学”,凸显学生的主体性。

我们不难看出,这正与STEAM创客教育理念不谋而合:强调“做中学”,使学生在项目和问题引领下,运用多学科知识创新地解决真实问题。

此外,在具体学习内容上,我们还看到了数据与编码、人工智能和无人机互联等熟悉字眼。

四、劳动课倡导“做中学”“学中做”

劳动课程具有显著的实践性,共设置十个任务群,围绕日常生活劳动、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向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传统劳动的概念上,劳动课新增了“新技术体验与应用”任务群,主要在5~9年级开展。

具体内容上,新技术如三维打印技术、智能控制技术等,要求学生能掌握某项新技术的使用方法,知道其原理,甚至能根据需要制作简单的产品模型或原型。

近几年无人机编程教育呈爆发式在中小学校园课后服务上开展,不仅仅是学生可以从中了解无人机基本原理,了解其构造,更是由于其十分适合学生进行动手实践,提升人工智能逻辑思维、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能力。

劳动课的独立开设,意味着如3D打印、无人机这类具有实践性的“新型劳动”更多的走入校园,为学生们所了解。

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发布,将信息科技和劳动独立出来,意味着从小学三年级开始,学生都需要接触到如人工智能、编程、无人机互联等跨学科主题。

而无人机编程教育不仅完美契合这一需求,还符合劳动课对实践性的需求。为此,创客火(Makerfire)LiteBee无人机轻松学系列课程,顺应了新形势、新要求。